编者按:“匠心润心”是“匠心工商”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淬炼育人智慧的精品案例库,全体辅导员以九大职责为经纬,将育人实践凝练为“有温度、有解法、有共鸣”的教育叙事。案例通过真实生动的育人故事,聚焦学业预警转化、心理危机破局、网络舆情疏导等典型场景,系统展现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智慧。每个故事都深刻诠释了“以生为本、因材施教”的教育理念,生动呈现了辅导员如何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,构建“扶困、扶智、扶志”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。本案例库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践参考,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。
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,心理危机干预面临新挑战。本案例聚焦一名经历多重心理危机的高职学生,通过构建“家校医社”协同机制,创新“预防-预警-干预-跟踪”心理育人模式,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实践参考,展现新时代辅导员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担当。
一、案例简介
A学校K学院2024级会计专业学生X,因情感纠纷与家庭变故引发多次严重心理危机。2024年11月至2025年5月间,该生先后出现退学倾向、自杀言论及自杀未遂行为,伴随心率过缓病史隐瞒、家庭支持薄弱等问题。
※关键事件时间线
时间 | 事件详情 |
2024年11月 | 因与男友J某矛盾首次提出退学,经辅导员、家长及男友劝解后情绪暂时稳定。 |
2025年3月 | 再次因感情问题旷课,表露“我马上死了”等消极言论;辅导员联系家长未果后转向其父沟通,引发学生情绪抵触。 |
2025年5月 | 深夜在阳台哭泣并出现自杀倾向,自述因父母离异、妹妹言语刺激感到绝望,同时透露隐瞒已久的心率过缓病史;辅导员建议送医遭拒,最终由学院书记介入沟通。 |
风险评估:学生存在明确自杀意念、家庭支持系统薄弱、病史隐瞒等问题,学校建议休学治疗,但家长因学生意愿及家庭情况申请继续在校学习,并签署《安全责任承诺书》,承诺承担监护责任。
二、案例分析
(一)问题根源
1.心理层面
情感依赖与应对能力不足:将自我价值过度绑定于恋爱关系,两次危机均由感情纠纷触发,缺乏独立情绪调节机制。
家庭创伤叠加:父母离异、妹妹负面言语加剧其孤独感,长期未获得家庭情感支持,导致“生活无望”的认知偏差。
病史管理缺失:心率过缓可能加重情绪激动时的生理不适,形成“生理-心理”恶性循环。
2.系统层面
家校协同漏洞:家长首次未主动披露病史,且在危机处理中多次拒绝专业干预(如送医),反映家庭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不足。
预防机制待完善:学生首次出现退学念头后,虽启动心理危机干预,但未深入挖掘家庭背景对其心理状态的长期影响,干预维度单一。
(二)与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关联
预警机制:通过室友报告、辅导员谈心实现“早发现”,但对家庭因素的风险评估不够系统。
干预资源:虽联动学院书记、心理健康中心,但家长配合度低,导致专业医疗介入滞后。
发展性目标:学生对“正常学习”的坚持与家庭实际情况的矛盾,凸显心理育人需兼顾个体需求与风险管控。
三、思路举措
(一)分级响应,筑牢安全底线
1.及时危机干预
多角色联动:辅导员第一时间联系室友24小时陪护,值班老师现场疏导,学院书记介入与学生面谈,评估自杀风险等级。
家校高频沟通:当晚与家长通话8次,明确告知风险,争取送医或转介专业机构,但因家长拒绝,转为签署《安全责任承诺书》,固化家长监护责任。
2.持续跟踪机制
建立“三级台账”:辅导员每日与学生面谈,记录情绪波动;每周与家长电话沟通(承诺书中约定),核实心理治疗进展;每月对接心理健康中心,更新评估报告。
环境支持调整:协调班级干部、室友组成“朋辈支持小组”,避免其独处;与任课教师沟通,允许其在情绪不稳定时暂缓提交作业,减轻学业压力。
(二)靶向施策,破解深层矛盾
1.情感认知重塑
个体咨询引导:联合心理健康中心咨询师,帮助学生识别“恋爱=生存价值”的认知扭曲,通过“情绪日记”记录触发事件与应对方式,逐步建立理性思维。
团体辅导融入:推荐参加“亲密关系与自我成长”主题小组,通过同伴分享降低对单一关系的依赖。
2.家庭系统干预
家长心理教育:向家长提供《大学生心理健康家长指导手册》,重点讲解“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”“自杀危机识别要点”,纠正“心理问题=矫情”的认知误区。
三方沟通会议:组织学生、父母(虽离异但均需参与)、辅导员召开线上会议,引导父母轮流表达关心,避免互相推诿责任,重建家庭支持网络。
3.生理-心理协同管理
医疗联动:联系校医室跟踪心率监测数据,与主治医生沟通用药与情绪管理的关联性,避免因生理不适加剧心理危机。
运动干预计划:根据医生“可适度运动”建议,推荐瑜伽、散步等舒缓运动,通过生理调节释放压力。
(三)预防升级,完善育人体系
新生心理普测优化:在常规量表中增设“家庭关系”“重大生活事件”筛查维度,提前识别高风险群体。
家校协同机制标准化:入学时签署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告知书》,明确家长需如实申报病史、心理问题处理流程等权责,从制度层面减少信息滞后。
朋辈互助培训强化:对班级心理委员开展“危机识别与沟通技巧”专项培训,如“如何辨别自杀前兆”“非暴力沟通话术”,提升一线预警能力。
四、经验启示
(一)心理育人需“标本兼治”
“治标”:建立“发现-评估-干预-跟踪”闭环流程,确保危机时刻响应速度。
“治本”:从认知、家庭、生理多维度切入,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。例如,通过家庭会议修复支持系统,比单纯疏导情绪更具长效性。
(二)家校协同是突破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
痛点:部分家长因观念、经济等因素抗拒专业干预(如案例中母亲拒绝送医),需通过情感动员+专业科普双路径提升配合度。
策略:入学即建立“心理育人家长档案”,定期推送科学育儿知识;危机时邀请家长参与心理评估过程,通过可视化数据(如风险评估报告)增强其重视程度。
(三)心理育人要平衡“原则性”与“灵活性”
底线不可让渡:自杀风险未解除时,必须坚持“生命安全优先”,即使家长拒绝休学,也需通过承诺书固化责任,避免学校监管真空。
需求柔性响应:尊重学生“希望继续学习”的合理诉求,通过学业支持、环境调整等方式创造过渡空间,体现育人温度。
(四)构建“全员心育”生态
纵向贯通:从辅导员、心理教师到学院领导,明确各层级在危机干预中的职责。
横向联动:整合校医、任课教师、宿管等力量,形成“生活-学习-健康”全场景关注。例如,宿管留意学生作息异常、任课教师观察课堂状态,均可成为早期预警信号。
此案例凸显心理育人是一项“系统工程”,需以“预防为基、干预为要、发展为本”,通过织密“个体-家庭-学校-社会”协同网络,实现从“危机处理”到“成长赋能”的升级。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,需进一步强化家庭心理教育、优化医疗转介通道,让心理育人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“护航器”。
作者简介:余想花,女,中共党员,文学学士,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会计学院组织员。主要研究方向:学生日常事务管理、学生骨干培养、党团活动策划与组织等。